摘要:錨定鄉村教師這個群體,以其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小問題為抓手,建立小問題清單,開展基于解決小問題的校本研修,實現鄉村學校在小問 題研究中的積累式發展。基于小問題研究的校本研修,縮小校際差距,推動區域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
關鍵詞:小問題研究;校本研修;鄉村教師
教育兼具幫扶手段和目的的雙重特性,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關鍵作用。[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統籌配置城鄉師資,并向鄉村傾斜,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2024年8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完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和體系,加強鄉村教師培訓,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
截至2024年9月,湖南省寧鄉市義務教育階段鄉村學校數為130所,其中學生2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達65所,學生人數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有29所。盡管城鄉教育差距大的原因有很多,但師資差距是關鍵。近年來,鄉村學校的硬件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鄉村教育的“軟肋”——師資水平亟待提高的問題日益凸顯。受地域、文化環境的影響,鄉村教師在教育思想、理念、知識、能力等專業素養方面有待提高,鄉村教師數量與整體素質不高的矛盾成為制約鄉村教育質量的關鍵,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舉措就是加強鄉村教師培訓,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素養。
鄉村學校校本研修的抓手
一名教師,只有以研究的心態和思維來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研究中積累經驗和開闊思路,才能有效實現自身的專業成長。寧鄉市教師進修學校以“小問題研究”為培訓抓手,瞄準促進鄉村學校校本研修的工作目標,找到貼近鄉村教師成長的路徑和方法,并基于鄉村教師所處的環境和條件,提出“小問題”研究路徑。
小問題研究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主的研究,它的特點在于:一是問題小。從小矛盾、小難題、小困境入手,改善教學中的具體細節。比如,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何給學生講繪本故事,如何進行拼音教學等。二是難度小。研究時間較短,短則一星期,長則一個學期,參與研究的人員少,1至5人就夠了。可通過自主查閱資料或團隊協作完成。三是見效快。研究成果能直接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能立竿見影地取得工作效果。針對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要適當降低研究成果標準和過程要求,以引導其進入研究狀態。
鄉村學校校本研修的路徑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需要明確目標,這樣才不會迷失方向,鄉村學校的校本研修關鍵在于激發教師自主學習的動力。
發現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實際問題,此時只需把這個“問題”變成一個研究對象。[2]比如,在班級常規管理方面,就有很多小問題,如何給學生安排座位?如何選拔和培養班干部?如何進行家校溝通?……這些問題都是鄉村教師面臨的真實問題,當教師把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時,研修就不再是負擔,而是解決問題的真實需求。
行動研究。小問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依據“小步子、低臺階”的原則,從教育教學中的小現象、小問題、小策略入手,引領鄉村教師邊行動邊改進,先實踐再優化,避免過度糾結理論。
總結方法。總結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撰寫小論文、教育敘事、教學反思或者教學片段,隨著總結水平的提升,可以寫成教育案例或經驗總結,主要把問題、做法和收獲講清楚。
返回實踐。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初始方案可能效果不佳,需要反復調整。比如做了一段時間以后,教師發現做不下去了。于是,導師開始組織學習,閱讀相關理論書籍,觀摩別人上課或者聽專家專題講座,鄉村教師從中得到啟發,再回到行動研究,最終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鄉村學校校本研修專業引領的三種形式
對于鄉村教師而言,由名師引領并陪伴成長無疑是一種最有效的成長策略。名師掌握著稀缺的社會資本,他們可以為鄉村教師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機會。[3]為了避免研究中漫無目的、找不到解決方案的問題,進修學校給每一個小問題課題組都配備了學術導師,進行專業引領。
一人引領一人。進修學校召集縣域名師、卓越教師組建成志愿者團隊,提供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特長,鄉村教師提交小問題研究清單。進修學校通過“供”“需”匹配,促成師徒雙向選擇,建立精準幫扶的結對關系。
為了提高鄉村教師的研究積極性,教師進修學校給“師傅們”確定了兩條結對指導原則。一是自下而上原則,小問題研究要讓鄉村教師自主選題,選題要來源于實際需求。由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多樣性、復雜性、長期性,很多問題難以解決,甚至會反復出現。只有當小問題研究是發自鄉村教師內心的需要時,鄉村教師才會主動克服困難、尋求指導。如就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文如何進行插畫教學這一主題,師傅教師指導參訓教師利用插畫輔助課文教學,通過讓學生借助插畫復述情節,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關鍵詞梳理技巧。二是同伴互助原則,利用教研活動或集體備課時間,開展小問題研討活動,每位教師各抒己見,針對提出的具體問題、研究方法、實施步驟等內容,進行討論、反思和總結,真正做到專業切磋、經驗分享、互助合作,提高研究實效。
一室引領一組。寧鄉市成立45個名師工作室,工作室根據學科特點、研究方向及其自身擁有的資源,列出培訓課程菜單,鄉村學校根據實際需要“點單”,自選學科和研修課程。進修學校精準對接,組織名師工作室采用駐點實踐的形式,對鄉村學校的學科教研組進行兩年的專業引領。比如,老糧倉鎮古鄉小學,由寧鄉市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駐校指導,教研組提出了5個研究點:“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量感的“動手操作”培養;信息技術輔助“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有效預習方法;“畫圖策略”應用。這些密切關聯的小問題,連接成了“提高小學課堂教學質量”這條線,為工作室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校引領一校。城區優質學校提供自己的成熟經驗或者優勢領域,也就是“長板”,比如少先隊活動開展、課堂教學、學生管理等。鄉村學校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列出“短板”清單。教師進修學校精準匹配,城區優質學校采用“手拉手”的形式,對鄉村學校的“短板”進行兩年的專業引領,幫助鄉村學校補齊短板,促進全面提升。
校本研修的主要流程。一是問題分解。優質學校進駐鄉村學校,加強鄉村學校“短板”建設,要找到施力點,就必須將“短板”具體化,分解為具體的小問題。這需要優質學校組織力量深入鄉村學校課堂,進行現場觀察,同鄉村教師一起發現問題,羅列問題清單,并進行歸類整理,形成序列化、邏輯化的小問題研究目錄。二是逐個擊破。優質學校應按維度或層面組建多個研究小組,根據小問題研究目錄分解任務,各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成立小問題研究共同體,圍繞問題解決展開主題研討、專題講座等研修活動。一方面,優質學校遴選優秀教師一對一指導鄉村教師開展小問題研究,找到問題解決的建設性方案;另一方面,鄉村學校的教師,被分批安排到優質學校輪崗學習,每次跟崗一星期,對照問題清單,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和交流,對第一階段整理的小問題目錄逐個擊破。三是形成方案。優質學校應針對每個小問題都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比如小論文、教育敘事、教育教學案例等,最終形成具體的“短板”建設方案。比如,寧鄉市黃材鎮月山小學將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細化為學會傾聽、善于思考、敢于提問、與人合作、自主閱讀、認真書寫、自評互評、按時作業等8個具體的方案,從而形成可借鑒、可推廣的校本經驗。
鄉村學校校本研修的實施成效與反思
鄉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寧鄉市雙江口鎮中心小學數學教研組聚焦“課堂互動不足、表達不嚴謹、作業拖拉”3個小問題展開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寧鄉市教師進修學校通過“一人引領一人、一室引領一組、一校引領一校”3條途徑,為鄉村學校輸送優質網絡資源,促進多媒體教學常態化,有效彌補了鄉村教育資源的短板。
鄉村教師的專業技能顯著提升。寧鄉市巷子口鎮中學教師通過教育反思,從“說教”轉向“體驗式”教學,開發一系列主題班會課,并在《班主任之友》雜志上發表9篇教育文章,實現了從“經驗型”到“反思型”教師的轉變。
鄉村學校教研活力有效激發。通過案例研討、一課三磨、網絡互動、校際聯合教研等創新形式,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老糧倉古鄉小學班主任團隊的“小學生習慣養成”、 沙田中學語文組的“小組合作學習”、巷子口鎮中學體驗式主題班會課等研究成果,在寧鄉市鄉村學校被廣泛推廣。
當前,基于小問題研究的鄉村學校校本研修,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管理機制待完善,存在監督缺位、評價體系形式化等問題;二是資源分配不均,過度依賴外部輸入,本土資源開發不足;三是課題研究碎片化,缺乏系統設計和成果推廣。
輸入式“外訓”的落腳點在于激發鄉村教師的“自訓”意識。只有激發“校本教研”的活力,才能促進教師通過自我觀察、內省與反思,實現自我成長,推動研修深度發展。
參考文獻:
[1]鄒雪,賈偉.探索鄉村教育幫扶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2—07.
[2]楊雙偉.“質疑”發現“小問題”“研究”助教師成長——校本教研中“小問題”研究的思考[J].未來教育家,2019(08).
[3]曾艷,張佳偉.名師作為學習領導者的角色實踐與困境——基于上海市名師工作室的案例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6(04).
?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一般資助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班會課程化開發研究”(課題號:ND228246)研究成果。
(作者朱清明系湖南省寧鄉市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劉令軍系湖南省寧鄉市教師進修學校教師)
責任編輯:徐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